数据显示,16个省区市CPI同比涨幅超过全国水平,其中西藏涨幅最高,为3.7%。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投资者在2013年12月净售出154亿美元的长期机构债务,是2010年9月以来的最大规模月售出数据。去年12月份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上升至3%,创下自2011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美联储正式宣布了将开始缩减其资产购买规模的计划。
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国在去年12月份将其所持美国国债总量削减了478亿美元,至1.27万亿美元,减持幅度为3.6%,创下自2011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财政部周二公布数据显示,随着美联储开始准备减少资产采购项目的规模,用于衡量流入和流出美国资金规模的指标指出,2013年12月出现了2009年2月以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出。2013年12月时候,美联储正式宣布将每个月的资产采购项目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在这个月中则增持了7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增持幅度达到了1.4%,从而将美国国债的海外持有总量推升至5.79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包括财政部票据和股票掉期合约等短期证券在内的12月总跨境资金流出规模是1196亿美元,11月的数据同时被修正为流出130亿美元。
但日本投资者在去年12月份则将其所持美国国债总量削减了39亿美元,降幅为0.3%。美联储在1月份宣布将其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缩减100亿美元,并在2月份再度宣布缩减100亿美元。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在存在春节因素和去年因虚假贸易而留下高基数的情况下,1月出口同比增速依然加快,表明外需改善的形势更加明朗。
其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上升,国内或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而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出口依然存在提升空间。这三方面引起1月信贷数据的走高。而当企业存款定期化时,很可能反映出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不甚乐观,徐高进一步解释道。
同时,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未变,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仍是未来货币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那么宽松。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7%,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良好。
第三,债券利率飙升,债券融资需求受到抑制,企业转向贷款需求。管清友也分析称,虽然1月信贷略超预期,但单看1月不能说明央行在放松,而需要关注前两个月信贷的均值。而且整体来看,外围环境仍处于复苏通道,今年外贸前景明显优于去年。因此巴克莱呼吁,期望央行能够在政策微调方面变得更为灵活。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PPI同比继续负增长,并且创下近5个月新低,生产资料端价格下降明显,制造业存在通缩压力,国内需求依然疲弱。1月外需回暖拉动经济好转,企业对经济增长不乐观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同时根据央行数据,受年初信贷额度较为充足影响,1月新增信贷规模较大达1.32万亿元,但M1增速骤降至1.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再加上企业存款定期化,货币活化降低,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看淡,短期经济增长动能可能仍然不强。
经济回落,但谨慎预期货币政策转向多位经济学家表示短期内的经济回落难改中性货币政策走向。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微博]也表示,1月美国拉动中国出口增长3个百分点,是回升最快、贡献最大的出口目的国。
银河证券一位宏观经济分析师对大智慧通讯社称,在中国,M1由流通中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两项组成。因为近5年来,1月信贷基本都是全年较高水平。
同时近期国内发电量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预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存在走弱的可能。综合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除外需以外的经济增长动能仍然偏弱,而偏低的CPI和持续走低的PPI,也反映出生产资料端有通缩压力。1月份宏观数据陆续出炉,信贷规模较高,M2略好于市场预期,M1同比增速意外骤降,进出口同比增速双双超出预期,CPI较低,PPI持续走低,专家分析称,在外需形势明显改善情况下,国内企业却活期存款定期化,加之通胀压力减缓、通缩压力抬头,国内经济仍然面临下行风险。但根据统计局1月份CPI(同比上涨2.5%)和PPI(同比下降1.6%)数据,CPI涨幅温和,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23个月下跌。同时,目前表外资金正在向表内转移。1月M1大幅下降,除季节因素(节前大量企业向员工发放现金)外,主要受企业存款定期化的影响。
而这,也为货币政策的放松创造更大的空间,徐高称。中信证券研究部在其发布的研报中也称,当前货币信贷供给比较合理,中性货币政策短期不会转向。
上述分析师解释称,当企业预判经济增速下滑时,企业的货币活化程度会下降,即企业更愿意拿手中的钱存大额定期,或偿还旧债,而不愿意扩大投资再生产,因此不会停留在企业的活期账户上。不过巴克莱银行发表研报称,鉴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或已从紧缩转向中性,但政策放宽的空间很有限。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时称,虽然通胀压力减缓,但不排除物价仍有上涨压力:首先国内在猪肉生产去产能化后肉价必然会抬升,从而推高CPI同时,目前表外资金正在向表内转移。
综合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除外需以外的经济增长动能仍然偏弱,而偏低的CPI和持续走低的PPI,也反映出生产资料端有通缩压力。同时近期国内发电量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预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存在走弱的可能。1月M1大幅下降,除季节因素(节前大量企业向员工发放现金)外,主要受企业存款定期化的影响。而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出口依然存在提升空间。
第三,债券利率飙升,债券融资需求受到抑制,企业转向贷款需求。1月外需回暖拉动经济好转,企业对经济增长不乐观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
但根据统计局1月份CPI(同比上涨2.5%)和PPI(同比下降1.6%)数据,CPI涨幅温和,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23个月下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PPI同比继续负增长,并且创下近5个月新低,生产资料端价格下降明显,制造业存在通缩压力,国内需求依然疲弱。
银河证券一位宏观经济分析师对大智慧通讯社称,在中国,M1由流通中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两项组成。同时根据央行数据,受年初信贷额度较为充足影响,1月新增信贷规模较大达1.32万亿元,但M1增速骤降至1.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
这三方面引起1月信贷数据的走高。不过巴克莱银行发表研报称,鉴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或已从紧缩转向中性,但政策放宽的空间很有限。因此巴克莱呼吁,期望央行能够在政策微调方面变得更为灵活。1月份宏观数据陆续出炉,信贷规模较高,M2略好于市场预期,M1同比增速意外骤降,进出口同比增速双双超出预期,CPI较低,PPI持续走低,专家分析称,在外需形势明显改善情况下,国内企业却活期存款定期化,加之通胀压力减缓、通缩压力抬头,国内经济仍然面临下行风险。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时称,虽然通胀压力减缓,但不排除物价仍有上涨压力:首先国内在猪肉生产去产能化后肉价必然会抬升,从而推高CPI。同时,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未变,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仍是未来货币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那么宽松。
中信证券研究部在其发布的研报中也称,当前货币信贷供给比较合理,中性货币政策短期不会转向。上述分析师解释称,当企业预判经济增速下滑时,企业的货币活化程度会下降,即企业更愿意拿手中的钱存大额定期,或偿还旧债,而不愿意扩大投资再生产,因此不会停留在企业的活期账户上。
其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上升,国内或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因为近5年来,1月信贷基本都是全年较高水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